綠色走讀自2010年在淡水河左岸展開,這學期來到位於三重區集美國小,典型的都會型小學。很幸運的獲得集美國小惠方老師及寧一老師的大力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集美國小進行為期一年的走讀行動。集美五年級二個班級小朋友,走讀行動從認識「走讀」到參與「行動」,認真踏實的完成了。
綠色走讀行動的初衷,即盼望著孩子藉由走讀能認識自己生活及成長的地方,進而因覺察瞭解環境後,能因關心或參與,能有所行動或願意改變,讓所居住的環境更為美好的行動方案。這是一個藉由參與式學習,藉由行動過程,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期望讓孩子擁有深刻的學習經驗,並能產生自發的行動力。經過各方評估後,這學期選擇的行動地點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校園-集美國小。
行動篇中,為引導孩子對行動計畫的深度思考與討論,鼓勵孩子勇於想像、刺激多元思考及開放性討論。剛開始,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與計畫,常讓志工老師們心裡捏把冷汗,但是還是得耐心引導以加深其思考。在循循善誘的課程設計中,引導孩子對行動目標與執行細節的充分討論;並透過小組協商與討論完成規畫,並向全班作方案報告,由各組同學提供不同意見與討論,從中學習聆聽多元的觀點。經過共同討論過程,有些孩子因計畫不夠周全,首先就發現無法說服自己;也有的孩子因共同討論時被提問的問題考倒,而當場愣住不知所措;這番激烈討論的過程,反而讓他們愈戰愈勇,孩子們發現原來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忽略了現實面,經過共同的討論,會讓思考更細緻,計畫更周全,這經驗讓孩子的思考模式,跨越了以往的慣性,是合作學習的開始。
計畫方案經過2個月不斷的討論與修正,直到確認方案設計並將之付諸行動,這段行動過程中又讓孩子經歷了從挫折中學習。因孩子的想法單純,缺少自己動手做的經驗,習慣於凡事都找替手,且往往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在對外的溝通與請求支援上,孩子才深切體會到,原來服務做事也是要尊重對方才能獲得同意;原來開口找支援是需要智慧與勇氣;原來執行工作時是不可以一意孤行的,也非一蹴可及,孩子們又經歷了知易行難的深刻體驗。
孩子的行動方案有關心校園整潔的撿拾垃圾行動,美化校園的花圃維護行動及校園廢輪胎的改造計畫,甚至也有為宣導維護低年級遊戲沙坑的整潔與安全,嘗試自拍宣導短片。孩子在行動過程中,曾經有過無數次意見相左的爭執,但孩子學會了溝通與協調;對外碰壁時也懂得改變、修正後再試。各組的行動方案執行成果並非走讀行動的重點,重點在於孩子願意發現問題後的探究與行動、在挫折中一試再試的努力,這才是綠色走讀行動最大的成就感與感動。
分享會上,孩子發表了各自的深刻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孩子們真誠的道出:在行動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會想辦法找出解決方案;當自己由批評者轉換成被質詢時,才知道原來「說得比較容易,動手做才是最難的」;行動過程充滿喜怒哀樂,但也完成了一些挑戰;因為完成了任務,給自己很大的信心。
陪伴一年導師惠方老師為綠色走讀行動下了最好的註腳: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動機會,孩子們不會仔細觀察學校的偏僻角落,而只是對於這些角落視而不見;孩子們不會知道自己能夠付出行動以改善空間,而只是認為校園維護管理是大人的事;孩子們沒機會全程執行自己構思的計畫,而只是天天重複著上課、考試、玩鬧;孩子們不會知道原來付諸行動後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錯誤需要收拾,而只是天馬行空的以為自己所想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成功(或者大人就會幫他完成);我相信還有許多微妙的收穫,在學生的心中泛起漣漪(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
惠方老師還分享:當我帶著小朋友到後操場行動時,看到低年級小朋友三五成群的拿著塑膠袋,在後操場滿場撿拾垃圾,想要跟高年級大哥哥、大姊姊領獎品,內心感到驚喜,大哥哥大姊姊的影響力悄悄的散播出去了。而孩子挖土時,看到蚯蚓、馬陸哇哇叫著,雖然嚷嚷著很害怕不敢看,但是寫環教日記時,卻仔細的描述出馬陸的斑紋及部分蚯蚓身上有紅瘤。之前還不敢脫鞋子跟著我去踩落葉的孩子,現在卻趴在輪胎周圍,塞著小石子及泥土。拍短片的那群人,從寫劇本、掌鏡到完成剪輯,全部都是自行分工完成,雖然這樣的短片離可以到低年級播放的程度還差一大截,但我樂觀的想著:只要再多點時間討論修飾,仍有機會產出更高品質的短片。
在分享會上,看到孩子們發表各種深刻的學習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走讀行動的志工們在台下讚賞著孩子們的表現與轉變,為孩子們、也為自己這一年的學習與付出而心裡充滿了驕傲與感動。
組員彼此分享意見,共同評估並表決環境行動主題 |
埋在土裡的輪胎都壞掉了,小朋友容易絆倒, 我們一起到現場勘查,共同想辦法解決 |
發現環境行動沒想像中容易啊! 會遇到好多困難,要一起討論克服 |
五年十五班用手繪簡報跟大家分享環境行動過程與心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