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志工手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志工手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環境教育從社區開始

參與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已三年的天空,用文字記錄了她在這段期間的細膩觀察,以及對於環境未來的擔憂。

如何透過「走讀」,改變孩子們對於環境的感知?

讓我們聽天空娓娓道來...

------------------------------------------------------------

文/
天空 2014.06.04

在數次進班與各級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深深感到身處都會中的孩子,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幾近是零。孩子們對於自己生活的區域,除了每天上學到學校、放學到安親班、下課回家的路線怎麼走之外,其他一無所知。如果問他們,這一路上有哪些店家、路邊有什麼裝置,他們的表情是一臉茫然。

當我們與身處的環境沒有互動,便難以產生情感;當我們對於生活的社區沒有情感,自然不會關心她的發展和威脅。與其把環保掛在嘴邊,不如從關心社區做起。

我所參與的環保團體,目前正在進行一個社區走讀計畫。我們帶著孩子先從練習「微觀」開始,從小小的一塊校園內的草皮,觀察草地裡的生態。進而比較兩塊草皮之間的差異,以及探討造成差異的因素。接著,鼓勵孩子上、下學時放慢腳步,沿著所經之路看看有些什麼新發現,用一個禮拜到一個月的時間持續觀察記錄。經過這樣的練習,每當孩子分享自己的新發現,他們的眼神是發亮的!他們的快樂不僅來自於新發現的雀躍,更因著發覺自己有探索和觀察能力的成就感。

當孩子對於環境的覺知能力被開啟了,就是帶著他們去觀察社區的時候了。按著規劃好的路線,帶著孩子慢慢地遊歷、細細地踏查所居住的社區,探討社區裡的裝置、設施、店家,乃至於人孔蓋,對於環境有著什麼樣意義?利基是什麼?威脅是什麼?有沒有改善的機會?如何改善?再進一步,請孩子選擇一件想去改善的事,讓他們試著規劃改善方案,並實地去與相關人士溝通協調,真正付諸行動。

經過這樣練習之後,孩子關注的事情很明顯地改變了。走在路上,他們會留意路邊的小花開了;天還沒暗路燈就亮了會浪費電;洗手台的水龍頭鎖不緊一直滴水,要趕快請學校修理;隔壁的店家門口放了一桶水容易孳生蚊蟲,要勸老闆把水倒掉……

小犬高年級時在班上有個好朋友。放學後,這孩子時常騎著單車在臨近的市場逛,他對於市場內每個攤販如數家珍,而攤販老闆們知道放學時間孩子會肚子餓,三步五時就拿點心給他吃。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和環境互動嗎?諸如這樣的生活瑣事,累積了我們自小對於生長社區的認同和情感,讓我們在環境生了根。回到這個世代,孩子這樣的行為卻遭到老師責罵,因為他不像其他的同學,放學後是回家或去安親班寫作業,而是騎車去「野」。我常在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會課本裡的知識,視其他的事物無感,與環境沒有連結,對生活沒有熱情,未來的世界在他們手中,會是什麼樣子?

在帶領觀察時,我曾遇到中學生不會區分人工物與自然物。也遇過有人把水泥圍牆當成是自然景觀,因為這個東西是從他出生就看著長大,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所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許幾代之後,消波塊對於台灣人來說,就是天然海岸線了。

社區踏查訪問啟能工作站的二手商店

記錄社區中的有機飲食店

環教志工帶著學生討論社區踏查路線

學生訪問社區耆老

學生訪問社區耆老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教師研習營─擴大左岸綠色風潮

文/張菁砡(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主持人,自然名:鯨魚)
圖/吳慧倩(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小組成員,自然名:天空)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by 梭羅

    「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就是那一粒環境教育的種子,如此微小的開端──像似一粒細塵般,卻可能是巨樹的起源。
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帶領孩子們走進社區,畫一張地圖,更是帶著他們練習觀察、關心身處的環境變化,學習改變環境的方法,讓綠色種子落地扎根。我們相信這顆種子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發芽,更堅信自然給予人的力量,會帶領人類走出生命的困頓。
因為這樣的相信,2011年開始,荒野保護協會與花旗銀行合作「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藉由過去五股溼地守護經驗的累積,透過教育的推廣,讓更多淡水河左岸(三重、五股、蘆洲、八里)地區的學童和居民,得以接觸、認識與關心環境,以產生在地情感連結,提昇社區認同感。期培養在地人對環境的認識與重視,讓淡水河生態守護機制更臻完整,每個人都成為環境守護者,才得以落實環境永續的目的。20126月,經過三個學期,共有3所學校12個班級,300多名學生參與淡水河左岸的校園、社區與水岸空間,親身體驗踏查與訪談完成走讀任務。20127月,為促進淡水河左岸在地環境守護的力量,荒野擴大舉辦淡水河左岸學校教師研習,藉教學模組分享與實作課程,提供教師參與及瞭解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
兩天的研習營相當緊湊,課程開始由理事長阿孝老師生動的圖文分享淡水河的生態願景,接續介紹左岸走讀行動的多元學習教案,包括「世界綠色風潮」介紹國際綠色生活地圖的行動力;「小蝸牛去旅行」以蝸牛的步伐認識環境;將自己縮小化身為「毫髮人」,進行微棲地生態觀察體活動;第二天的「我在左岸發現綠生活」,透過闖關的方式,以綠色思維來檢視認識八里左岸的人文生態景點,理解與反思環境演變的歷程;認識綠活圖ICON,思索討論尋找永續生活的可能;從個人觀點出發,到團隊合作完成繪製綠色生活地圖,短短兩天的研習營,讓學校教師打開環境的覺知力、思考力與行動力,並且討論將走讀行動融入學校課程的可能性。
整個教師研習營最精彩的莫過於課程尾聲的座談會,邀請曾經合作的忠義國小三位及大崁國小一位老師前來進行經驗分享,老師們對於綠色走讀課程的回饋如下:
「開始的合作動機只是想嘗試不一樣的課程,也很擔心孩子們無法完成目標,沒想到這些荒野老師比我們還會上課,也有孩子回應這是6年來他們最難忘的課」;「這10堂課更是提昇孩子環境敏感度的重要契機,對環境有所感覺才能形成環境行動的基礎;更因這課程,孩子學習互助合作、學習討論、學習探訪的細節與準備,更有孩子在過程中嶄露自己的特長因而建立信心,這些都不是校內課程中容易達到的目標,可是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學習的」;「老師們自己也放下平常嚴肅的形象,和學生們一起體驗生態遊戲,不知不覺中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尤其最後班級大PK賽,老師們全心投入,更激發出孩子無限的創造力與多元的展現,分享會上里長的參與,正是引導孩子學習參與公民行動的開始」。

老師們參與後的真切分享與肯定是意外的驚喜,給予走讀行動團隊最正面的激勵。事實上,老師的參與度才是此計畫的重要關鍵,老師們以身示教的投入和全力支持,更能帶動全班一起合作學習的正向學習氛圍。藉此,特別表達感謝參與的老師們,在教學時間外願意撥出時間給孩子和自己不一樣的選擇,讓我們有機會種下希望的種籽。

無論如何,環境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人類價值觀改變,影響社會及生活方式結構性的改變,因此必須從社會及個人層面的反思與改變來解決問題。環境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類社會導向永續發展,期使能發展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必須從生活實踐開始。因此,課程規劃主要由藉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擁有深刻的學習和體悟,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才能誘發採取行動,以提升整體環境的品質。

隨著近年八里左岸的發展、五股濕地重現生機,以及三重忠孝碼頭的開放,淡水河左岸的居民,有了越來越多與河川親近的機會。透過「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教師研習營」,期能邀請了更多學校老師、民眾從生活經驗中思考探索,居住於淡水河畔的我們與淡水河的關聯,因瞭解而關心,因關心而願意選擇最友善的生活方式,創造讓環境更美好的更多可能,希望透過越來越多師生、民眾的共同努力,讓淡水河變成一條流淌在你我生活與心靈裡的河流。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志工分享-集美國小行動篇(下學期)


綠色走讀自2010年在淡水河左岸展開,這學期來到位於三重區集美國小,典型的都會型小學。很幸運的獲得集美國小惠方老師及寧一老師的大力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集美國小進行為期一年的走讀行動。集美五年級二個班級小朋友,走讀行動從認識「走讀」到參與「行動」,認真踏實的完成了。

綠色走讀行動的初衷,即盼望著孩子藉由走讀能認識自己生活及成長的地方,進而因覺察瞭解環境後,能因關心或參與,能有所行動或願意改變,讓所居住的環境更為美好的行動方案。這是一個藉由參與式學習,藉由行動過程,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期望讓孩子擁有深刻的學習經驗,並能產生自發的行動力。經過各方評估後,這學期選擇的行動地點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校園-集美國小。

行動篇中,為引導孩子對行動計畫的深度思考與討論,鼓勵孩子勇於想像、刺激多元思考及開放性討論。剛開始,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與計畫,常讓志工老師們心裡捏把冷汗,但是還是得耐心引導以加深其思考。在循循善誘的課程設計中,引導孩子對行動目標與執行細節的充分討論;並透過小組協商與討論完成規畫,並向全班作方案報告,由各組同學提供不同意見與討論,從中學習聆聽多元的觀點。經過共同討論過程,有些孩子因計畫不夠周全,首先就發現無法說服自己;也有的孩子因共同討論時被提問的問題考倒,而當場愣住不知所措;這番激烈討論的過程,反而讓他們愈戰愈勇,孩子們發現原來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忽略了現實面,經過共同的討論,會讓思考更細緻,計畫更周全,這經驗讓孩子的思考模式,跨越了以往的慣性,是合作學習的開始。

計畫方案經過2個月不斷的討論與修正,直到確認方案設計並將之付諸行動,這段行動過程中又讓孩子經歷了從挫折中學習。因孩子的想法單純,缺少自己動手做的經驗,習慣於凡事都找替手,且往往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在對外的溝通與請求支援上,孩子才深切體會到,原來服務做事也是要尊重對方才能獲得同意;原來開口找支援是需要智慧與勇氣;原來執行工作時是不可以一意孤行的,也非一蹴可及,孩子們又經歷了知易行難的深刻體驗。

孩子的行動方案有關心校園整潔的撿拾垃圾行動,美化校園的花圃維護行動及校園廢輪胎的改造計畫,甚至也有為宣導維護低年級遊戲沙坑的整潔與安全,嘗試自拍宣導短片。孩子在行動過程中,曾經有過無數次意見相左的爭執,但孩子學會了溝通與協調;對外碰壁時也懂得改變、修正後再試。各組的行動方案執行成果並非走讀行動的重點,重點在於孩子願意發現問題後的探究與行動、在挫折中一試再試的努力,這才是綠色走讀行動最大的成就感與感動。

分享會上,孩子發表了各自的深刻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孩子們真誠的道出:在行動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會想辦法找出解決方案;當自己由批評者轉換成被質詢時,才知道原來「說得比較容易,動手做才是最難的」;行動過程充滿喜怒哀樂,但也完成了一些挑戰;因為完成了任務,給自己很大的信心。

陪伴一年導師惠方老師為綠色走讀行動下了最好的註腳: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動機會,孩子們不會仔細觀察學校的偏僻角落,而只是對於這些角落視而不見;孩子們不會知道自己能夠付出行動以改善空間,而只是認為校園維護管理是大人的事;孩子們沒機會全程執行自己構思的計畫,而只是天天重複著上課、考試、玩鬧;孩子們不會知道原來付諸行動後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錯誤需要收拾,而只是天馬行空的以為自己所想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成功(或者大人就會幫他完成);我相信還有許多微妙的收穫,在學生的心中泛起漣漪(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

惠方老師還分享:當我帶著小朋友到後操場行動時,看到低年級小朋友三五成群的拿著塑膠袋,在後操場滿場撿拾垃圾,想要跟高年級大哥哥、大姊姊領獎品,內心感到驚喜,大哥哥大姊姊的影響力悄悄的散播出去了。而孩子挖土時,看到蚯蚓、馬陸哇哇叫著,雖然嚷嚷著很害怕不敢看,但是寫環教日記時,卻仔細的描述出馬陸的斑紋及部分蚯蚓身上有紅瘤。之前還不敢脫鞋子跟著我去踩落葉的孩子,現在卻趴在輪胎周圍,塞著小石子及泥土。拍短片的那群人,從寫劇本、掌鏡到完成剪輯,全部都是自行分工完成,雖然這樣的短片離可以到低年級播放的程度還差一大截,但我樂觀的想著:只要再多點時間討論修飾,仍有機會產出更高品質的短片。

在分享會上,看到孩子們發表各種深刻的學習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走讀行動的志工們在台下讚賞著孩子們的表現與轉變,為孩子們、也為自己這一年的學習與付出而心裡充滿了驕傲與感動。


組員彼此分享意見,共同評估並表決環境行動主題

埋在土裡的輪胎都壞掉了,小朋友容易絆倒,
我們一起到現場勘查,共同想辦法解決

發現環境行動沒想像中容易啊!
會遇到好多困難,要一起討論克服

五年十五班用手繪簡報跟大家分享環境行動過程與心得

志工分享-集美國小走讀篇(上學期)


每個學校各有自己所屬的校風,每個班級氣質也會有所不同,今年與集美國小合作的班級,一個班級是文靜有禮貌,另一班級則較為活潑。孩子對於新的活動內容皆很專注,互動熱絡,2位老師對孩子都很有耐心又愛護孩子,對於能讓孩子多樣學習的機會,老師都會積極參與,陪著孩子一起學習,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

戶外觀察活動時,有男同學整個人貼緊地面仔細瞧草皮內容物,說聞到了草皮芳香清新的草味,一點都沒有都市小孩嫌髒、噁心的樣態;戶外活動引導孩子欣賞落葉、動植物,觀察不同的環境生態,原來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其規序。有些孩子的觀察力及邏輯很強,很快就連結生態系的概念。現在的孩子普遍對大自然的一切習以為常,須更多的時間、技巧引導觀察及欣賞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而探索與破壞的拿捏,則是我們須為孩子釐清的必要。

多次透過小組討論引導孩子思考,在每次的資料整理討論時很是熱烈,有些孩子已探討到環境與動植物的關係,雖現在很容易上網搜尋到各類知識,但知識與實際的結合仍需要親身的體驗,若再經由對話討論,就更能將知識與經驗結合內化。

經過數次的上台分享報告經驗,已有孩子會主動上台分享,台風更是落落大方;也有負責紀錄的孩子快速有條理,資料的蒐集整理完整而齊全,全因分組共同學習,孩子能找到自己所長得以發揮,因被肯定而建立自信,令人忍不住用力按讚。

孩子最期待的是校外的社區踏查活動,活動前細細的叮囑訪談技巧及禮儀,孩子皆能吸收並實踐。踏查訪問過程,在地耆老的知無不言,言而不盡,為在地的人文歷史做了最佳的見證;有些店家也表現及大的善意,極盡所能的介紹,為孩子加油,這些都給足了孩子極大的信心。經由社區踏查與訪談,孩子對生活所在的社區有更多的發現與瞭解,原來自己的生活所在地,在街道巷弄中有著許多以前所不知的人文故事與小驚喜。

踏查後的繪圖整理,孩子的全心投入,為成果分享會而努力,不論是分工還是合作,孩子都已能和諧的共同完成;班際分享大會,孩子更是卯足全力做準備。多次的上台經驗,孩子已能掌握上台報告技巧及內容,面對群眾能大聲禮貌而不退怯,每次的進步,亮麗的表現,在在都說出了孩子有很大的進步。



也發覺都會型區域的孩子對生活所在地較缺乏熟悉與熱情,比較昔與今,都會區域的孩子,生活已由從前的社區野放而演變到現在是家裡、安親班及學校的三點圈養,孩子與社區的連結,是需要透過引導而建立的。反而較偏鄉地區的孩子與社區是較親密熟悉的,也許這也是另一種的城鄉差距吧。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淡水河左岸走讀計畫志工分享 - 大崁國小活動縮影

撰文/志工   麻雀
 
 
一開始對孩子而言,走讀活動是陌生的內容,也因孩子對環境教育較陌生,所以對走讀活動有很大的好奇與興趣,課堂互動很熱絡,孩子們都很投入。
 
課堂氛圍愈來愈融洽,在老師的協助下,活動進行得更順暢。三個班級的孩子各有不同特色,其中一班真是天使班,因為班上有一位微笑唐寶寶,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天使老師,在老師的協助下他會跟大家一起玩,也會舉手發表,有兩位爽朗的同學會主動照顧,如下樓前幫他穿雨衣、戴帽子,會倒退走在他前面,稱讚他走的很棒,真是天使孩子,頓時覺得我們也都成為了天使,很有幸福的感覺!另一班則是活躍十足的班級,因老師的超強包容力,孩子的思考更是超越界限,創造力無限。還有一班也是活潑可愛,班上也有一位特殊生,老師下課時會推著輪椅上的她玩"溜斜坡"遊戲,同學也會陪她玩,撿了幾片葉子給她,她懂的且也會清楚的說"好可愛",也是一位有愛心的老師。
 
活動初期孩子的上台分享報告,因經驗不足,較無法充分表達,隨著幾次上台的經驗,孩子的台風愈來愈穩健,表達也更清晰有條理,孩子進步了。
 
戶外觀察時幾個小男生頻問植物名稱,還不時拿有地圖蟲的落葉、豆莢跟大家分享,大自然的驚喜一定是讓他們印象深刻吧! 而在生態遊戲的分享中,有位扮演樹的孩子說:「樹上有小動物住時,感覺有好多朋友,很熱鬧也很快樂。」;而另一位扮演動物的孩子則說:「失去樹就無家可歸,要到處流浪,好冷好孤單,也很害怕。」森林角色的扮演,讓孩子體會到動植物的心情及大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社區文史內容,讓孩子對自己的家鄉(八里)有很多的驚嘆與不一樣的感受,相信孩子對自己的家鄉會更熟悉且也會有更深的驕傲。
 
期末踏查活動前,分工及行前準備,細細的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規畫及事前準備,訪談情境摹擬也讓孩子預先練習面對訪談對象如何開口及應變。此時發覺孩子的對話已是正向的回應,又看到孩子的進步了。


實地的踏查過程中,各小隊均充分發揮分工合作,互助精神。訪問過程中也都會先詢問:「請問我們可以拍照嗎?可以錄音嗎?」充分尊重受訪者的隠私,孩子做到了訪談禮儀及尊重。初始的訪問,孩子的提問統一標準化,經提醒後提問內容會因對象的不同而適當的調整,孩子又學會了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對應方式。因孩子的訪談禮儀表現得體,受訪者皆樂於回應孩子,並加以鼓勵,孩子得到了很大的成就,這真是一次正向而成功的踏查經驗。

踏查後資料的整理與討論過程,孩子們雖有不同意見而略有爭執,但已能自行協調並解決。小組討論時,雖有同學看似並不積極參與,但對提問倒是皆能清楚回應,可見雖偶爾游離,但仍注意著活動的進行並吸收內容。也發現到因活動的多樣性,孩子可以適時展現自己的長處,因而被肯定而更有自信了。
 
期末的分享報告,孩子的表現皆進步許多,不論台風、內容皆已具大將之風,也看到孩子的積極與努力。活動的尾聲,我們與老師都看到了孩子的進步,真是一段美好且圓滿的合作經驗。
 
孩子感言: 走讀課程很有趣,學習過程學到得許多新知識,體會了團隊的重要性,謝謝荒野老師帶給我們學習的新視野。
 
老師表示:10堂課下來,看到了孩子的進步與自信的建立。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踏查八里快樂行(下)


文/台北樹蛙 2012.03.27



挖仔尾去了N次, 第一次認真的走到就在常去的挖仔尾海灘旁的"張家古厝". 這是古厝區多棟房子裡較顯眼的一間古宅. 建於一百五十年前, 從紅磚塊相當薄(約現在的1/3厚)可以判斷這是清朝時期的建築. 這大門還有一與眾不同處, 看出來了嗎? 夥伴們指的那塊狀灰色東西, 在門左右都有, 形狀像啥? 有啥作用?  答案在文末.



踏查美妙之處在於因為任務在身, 我們會雷達大開注意到一些不是一般人有興趣的地方, 甚至平時的自己也可能只是瞥一眼就擦身而過的地方, 然後又因一群人在一起, 人多藝膽大, 見獵心喜及鍥而不捨的精神都出籠, 鎖定目標, 大家一起努力攻進, 不達成任務死不休....  
在張家古厝旁的一間掛著南管北管會館牌子的屋前, 上演了這戲碼.
翠鳥和我瞄到這牌子, 門前的春聯更是吸住我們的注意, 南唱?北打?這是特別為南北管寫的, 主人必是此中高手.  正在徘迴張望之際, 一個黃衣老者經過我們身旁突然開口褡腔, 然後"賓果", 下一分鐘我們全擠進老人家的家裡.


哇, 我們比撿到寶還高興, 原來老人家是南北管會館館長, 他讓我們看牆上掛著的樂器, 還拿鈸和鑼敲給我們聽. 問他還表演不? 老人家爽朗的說, 大家都死了, 沒人吹了. 他說只剩下他寶貝著這些東西.   門聯也是他特別請人寫的.



一般提到挖仔尾張家古厝, 都是強調前面提的那棟150年古厝, 但我想這應該是一片類似北京胡同的老屋群. 牛奶榕早注意到這幾間屋子的門牌都是挖子尾街30號. 老人家說都是他們張姓家族. 走進老人家家的後半部, 從客廳彎到狹長的走道小餐廳後, 發現就出到外面, 結果發現是廚房, 似乎和別間相通, 但因注意力完全被另一個發現移轉, 忘了探索確認. 或許等孩子們正式踏查訪問時再來究竟.



另一大驚喜是老人家收藏的陣頭服飾.  這是用龍蝦殼做的八家將. 年代應該久遠, 但還是迥迥有神.



我其實從未看過八家將表演, 看到這些一頭霧水, 還好上次遊大稻埕城煌廟時, 得知八家將是要幫忙抓鬼緝兇的, 所以領悟到這是眾將拿在手上的武器.



這比較像武器, 要勾人抓人的, 雖然我是大人, 但看這樣的仗陣, 還有點驚驚....想去看最近很夯的國片"陣頭", 惡補一下缺失的這塊台灣特色.



因為時間受限, 只能聽老人家說幾句有關陣頭的故事, 但在他的客廳, 我們一轉身又發現清朝的古錢. 拿起來沉甸甸的, 左右兩邊重量不同. 老人家見怪不怪的說, 以前有錢人是要雇人挑錢的.  這比小時曾看過的袁大頭更令我訝異. 迫不及待想帶孩子們來拜訪開眼界.



老人家客廳供奉的三尊神像都被煙燻的好可愛, 尤其是左邊的土地公, 好像戴了黑眼罩. 相信祂們保佑張家應該有兩三百年了.



老人家坐在樹下乘涼時, 應該常被好奇遊客問東問西. 很有童心的他, 在門前一棵樹上寫下"我1956年出生", 因為這棵樹是他小時種的, 其它的樹在他小時就是大樹, 樹齡都有百年了. 這棵應該是老人家的生命樹.



幸福的完成踏查, 幸福的吃午餐.



餐後討論活動細節, 累了, 走到餐廳外, 就是淡水河口優雅風光,  我們真是幸福的志工啊!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踏查八里快樂行(上)

2012年3月~6月,綠色走讀計畫走進八里的大崁國小。

當時戶導的夥伴台北樹蛙有感於八里踏查的豐富,特別撰寫圖文網誌與大家分享當天的收穫。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走讀團隊們在八里發現了什麼吧!

---------------------------------------------------

文/台北樹蛙 2012.03.27

最近天氣非常不穩, 但只要戶導左案走讀俠女群聚日, 天就大放晴, 真是得到老天的寵愛. 這天群集大崁國小, 任務是要先踏查附近環境, 為數週後帶孩子們踏查路線做準備



踩著學校出借的腳踏車像要去遠足的小孩般愉快的準備出發



出發前大家七嘴八舌提出路線建議. Young媽咪楓香是在地的, 吃喝行進都靠她當人體GPS了.



中間似乎夾雜一個小學生?  不是啦, 是我們的凍齡美女曼波, 人小車小志氣大.....



大崁附近離海有點距離, 但是居然看到多艘隨意擱置的小船, 樣式和對岸淡水的船是相同的哦! 不知這艘船曾經歷過怎樣的生活?  載著主人出海捕魚嗎? 主人呢?  現在它只能在這裡擺爛嗎?



在平常的公園裡, 我們還是發現幾棵長相特殊的不知名老樹...



這老樹的樹幹很斑駁蒼老與扭曲, 葉子更是吸引人, 因為像倒過來的心, 或許就是"愛心樹".
(經詢問荒野高手後得知這是"墨水樹")



新成員柳樹婆婆發現公園裡茄苳的葉子居然比她的臉大, 哇, 真不知是怎麼長的. 同時我也發現柳樹還是我小學的學姐, 四十年前在校園裡我們也許見過哩! 我的"巧緣"又多一樁. 我說世界真小, 但我的一位睿智的大學同學卻說世界很大, 因為我們繞了四十年才相見! 好像也很有道理, 總之就是有緣啦!



大崁旁邊有一間貧民小姐妹天主教會辦的養老院, 聖母雕像靜靜的站在院子中間, 很沉靜平安. 有些孩子們來表演給老人家看過, 但是都不清楚院方的資訊及老人的狀況. 這次會帶孩子們正式探訪, 希望透過孩子們的訪問, 能讓他們和養老院有更多互動.



院裡的一隻無精打采的狗狗, 不知啥原因被戴著項圈, 看樣子可能生病了. 我和牠招招手, 牠的尾巴就高高抬起, 盡全力表示友善. 我在想如果孩子蹲在牠面前逗牠玩, 牠會不會恢復點元氣呢?



養老院旁邊是社區老人活動中心, 裡面空蕩蕩, 簡直是間超大蚊子會館. 負責的公務員說當地老人害羞都不願出來, 但是整大間會場空空的, 沒有坐椅, 也沒有任何提供老人服務的設施, 誰會想來啊!  期待孩子來踏查時會注意到這是個可以改善區...



社區中心旁路邊屋外坐著幾位老人家, 正泡茶聊天著. 遇見"耆老"欣喜若狂的夥伴馬上圍聚四周, 央求老人說說八里的過去. 原本"害羞"的耆老話匣子一開, 談他的48年捕魚生涯, 談他與九十歲老爸的互動... 大家都開心. 希望孩子踏查那天可以碰的到這位耆老....



大崁離我們常去的左岸自行車道只有幾百公尺, 這種優閒就是我們當志工最好的回報之一.



騎過多次的自行車道旁其實就可以明顯看到廢水被任意排放至淡水河的現象,  不但混濁, 還混有油漬, 聞起來很刺鼻.  諷刺的是這裡離八里污水處理場只有幾公里, 但看起來似乎未加入廢水處理系統.  孩子們會注意到嗎?


(未完待續...)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經過三個學期後,小綠走進三重區啦!

「淡水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劃透過走讀的方式,帶領小朋友深入了解,並守護淡水河左岸地區。

從2011年09月至今,在經過三個學期的努力後,小綠的足跡已踏過忠義國小、米倉國小與大崁國小。淡水左岸的四個行政區(八里、五股、蘆洲、三重)中我們已走過兩個囉!

那這學期(101學年度上學期;2012年09月~1月)的小綠要去哪裡呢?要去哪個地方帶小朋友們走讀認識當地呢?

答案就是...

三重區一個集鳥語綠野、各色美麗於一地的國小──集美國小!

三重區集美國小


這個距離三重捷運站步行只要5分鐘路程、位於中興橋旁的都會型小學,在早期是個有大片農田、許多鳥類會群聚飛翔的地方喔。不知道在都市興起之後,它是不是有什麼轉變呢?轉變的過程當中又有多少故事與淡水河有關呢?三重地區是怎麼依淡水河而生的?集美國小的小朋友在當地擁有多少綠色生活寶藏?

就讓我們這學期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跟著小綠走進三重瞧瞧吧!

Let's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