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科技生活雜誌】No.153封面故事--綠色生活地圖 認識土地、珍愛環境

拍手! (掌聲~~~)

【科技生活雜誌】第153期封面故事大公開!
小綠今天要帶大家看的是對我們荒野保護協會的介紹!
裡面有荒野保護協會綠活圖召集人藍溫菱小姐還有美麗的台北分會秘書高苡甄姐姐喔!


什麼是綠色生活地圖?

「綠活圖」是一項國際性的環保永續運動,於1992年由溫蒂包爾(Wendy Brawer)女士創辦,製作第一張紐約市綠活圖,也是全世界第一張與環境永續、綠色保護相關的地圖。

現任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專欄親子作家的李偉文,當時代表台灣優良保育團體受邀到美國訪問非營利組織,綠活圖引起他的注意,他認為此地圖的概念可以引導人們由認識生活環境做起,進而採取關心愛護的行動,於是申請圖示授權,將綠活圖帶到台灣!

綠活圖使用一套全世界通用的圖示(Icon),把地區中與永續、自然及文化相關的資源清楚標示於地圖上,依循地圖上所搭配的圖示對照表,你可以認識地區中與文化休閒、環境保育相關的知識性景點。

荒野保護協會綠活圖召集人藍溫菱表示,綠活圖的彈性非常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校園,都可以藉由綠活圖呈現,不論是地圖製作者或使用者、當地居民或是遊客,皆可透過綠活圖,對生活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人們對環境開始產生更多關心與維護的行動,進而樂於改變生活型態,抱持友愛大地的態度生活。

「淡水左岸綠色走讀行動」在做些什麼呢?

「淡水左岸綠色走讀行動」在2011年於淡水左岸地區的四所小學:八里米倉國小、大崁國小、三重集美國小、蘆洲忠義國小展開,是荒野保護協會深入校園,耕耘環境教育的5年長期計畫。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秘書高苡甄為此計畫專案負責人,她指出,把計畫叫做「走讀」是希望小朋友們像小蝸牛一樣,慢慢爬、慢慢了解平常生活所忽略的故事、環境要素、資源。「走讀」即是邊走邊讀,但讀的不是書籍,而是「環境」!

「淡水左岸綠色走讀行動」的目標是要孩子們找到一個未來可發展的空間,介紹其現況、預計將如何改變,這也成為未來孩子們為參與環境行動的啟發點。高苡甄期待孩子們利用綠活圖探索的概念,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需要再改善的缺失,從中學習如何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課程包含認識圖示、生態活動、採訪技巧、校園綠活圖練習等,安排許多活動讓孩子們理解淡水河左岸的生態環境,並透過校園綠活圖踏查的練習,熟悉繪製綠活圖的流程與培養感受環境的敏銳度。

接下來,就讓客官們一窺這次的專訪吧 !
我是小綠,期待下次與你們的相遇~


















※科技生活雜誌No.153
http://www.techlife.com.tw/06Magazine/06Magazine.asp?Period=153&MagazineNo=FKc8aviS6qFM&MagazineTypeID=11

※科技生活雜誌 Facebook
https://zh-tw.facebook.com/Techlife.Tw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倒數五天】活動宣傳:2014 台北地球日

小綠最近看到一個很不錯的活動---2014台北地球日
就在這個周末,為期兩天
小綠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想要去呢!
既有綠色市集可以逛,還有紀念品可以拿,
真可說是一兼數得啊!
話不多說,我們就來看看相關的活動資訊,
請大家到時都要出現啊!


2014 台北地球日 活動資訊
時間:4/19 11:00-20:00    ;    4/20 10:00-18:0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廣場(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1)南門園區攤商導覽:

 

(2)本館攤商導覽:


抱抱地球~親親海洋,就能獲得『2014地球日紀念徽章』乙個!

號召珍愛地球的小綠人,一起站出來保衛地球!只要於4/19~20台北地球日,與兩館之公共藝術作品『座頭鯨』x『抱抱地球』,其中一個合拍,並記錄下你的綠行動宣言,成功上傳至『地球的事就是我們的事』臉書粉絲頁活動,就可獲得『2014地球日紀念徽章』乙個!

愛地球,來就對了 ~集點連線,綠禮好康大放送!

於活動期間,至指定攤位參與活動並蓋章,完成兩連線後,就可憑本卡至服務台兌換地球日小禮物乙份,每日限量300份,送完為止喲!

關於,台灣地球日

在過去的40年裡,國際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一直領導著地球日的主題,並且支持著龐大的國際網絡,以及無數的跨國計劃和活動;而在每年4月22日或前後,亦會發起盛大行動,也促使各國的響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2年開始建置華文地球日網站,2003年獲國際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授權,成為國際地球日之台灣窗口;過去數年來,本會不斷推廣關於地球日的相關訊息,隨著國內對地球日的認識日增,響應組織或個人也日益增加,已於2008年重建平台,提升互動功能,作為國內外行動交流之處。
2010至2013年,國際地球日網絡發起「十億綠行動」,總共募集了超過十億筆的綠行動,在台灣,本會響應國際地球日,發起「綠行動大募集」,獲得個人、組織和企業的熱烈響應,總共募集了逾83萬筆綠行動。而在2014,台灣地球日將守護環境的理念放眼未來,希望今年除了承諾綠行動外,更希望向地球承諾一個未來,持續的關心、持續的行動,才能帶來希望!
2014地球日計劃將透過地球日網站與發行地球日電子報,進行環境資訊推廣教育,並也通過地球行動家以及實際棲地保育行動,人人發揮百倍愛地球的力量,共同守護地球。


跟著「活化淡水河系三維資訊系統」認識河岸風光!

大家好啊!我是荒野小綠!


小綠好久沒在這個Blog出現了呢...
但是,這段日子我可是沒有閒著呢!
最近,我可是發現了一個不錯的網站喔!
想要介紹給大家一同認識我們的淡水河,
跟著小綠的腳步來瞧瞧吧!

首先,這個網站名稱為: 活化淡水河系三維展示

首先,一進來網頁,如果看到這樣的畫面.....












就代表你點對網頁了! 呵呵







這是一個3D模擬互動的導覽平台


有許多資訊可以讓我們點閱,


你看,網頁左列有許多選項


像是「動態環景」、「圖文簡介」...到「主題區」等等。






小綠就先點幾個選單進去給大家「聞香」一下~
第一個,我點了「動態環景」













在左列的選單中,我選擇了「華中河濱公園」,
右列中還出現了相關的文字介紹!
小綠認為,這個網站的好處在於:
中間有google map圖主呈現,右有文字介紹,
簡單的排版設計,讓我們更輕易了解這個地區!
而且這個系統左列的選項很多,
讓我們對淡水河左岸、右岸一次掌握! 


小綠接下來切到「3D模型」,
想看看「關渡水岸碼頭」的美景~













你們看,是不是真的很美啊!
以後如果想不到出遊的景點,或許可以考慮來這裡呢!


下一個,我來點「圖文簡介」,看會出現些什麼?













有防洪工程的成果、橋梁簡介還有汙水處理廠....
選項這麼繁多,小綠實在看得眼花撩亂啊~



小綠就不在此一一介紹各個功能了!

還有好多功能等著大家自己去探索樂趣!

像是「3D建模」,還有「從河上看臺北」等

透過模擬影像的鏡頭給我們不一樣的視野!




希望透過今日「活化淡水河系三維資訊系統」的介紹,
能使大家看到淡水河新的風貌,
認識淡水河各地河岸風光美景!

我是小綠,期待下回相見 ^_^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教師研習營─擴大左岸綠色風潮

文/張菁砡(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主持人,自然名:鯨魚)
圖/吳慧倩(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小組成員,自然名:天空)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你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by 梭羅

    「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就是那一粒環境教育的種子,如此微小的開端──像似一粒細塵般,卻可能是巨樹的起源。
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帶領孩子們走進社區,畫一張地圖,更是帶著他們練習觀察、關心身處的環境變化,學習改變環境的方法,讓綠色種子落地扎根。我們相信這顆種子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發芽,更堅信自然給予人的力量,會帶領人類走出生命的困頓。
因為這樣的相信,2011年開始,荒野保護協會與花旗銀行合作「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藉由過去五股溼地守護經驗的累積,透過教育的推廣,讓更多淡水河左岸(三重、五股、蘆洲、八里)地區的學童和居民,得以接觸、認識與關心環境,以產生在地情感連結,提昇社區認同感。期培養在地人對環境的認識與重視,讓淡水河生態守護機制更臻完整,每個人都成為環境守護者,才得以落實環境永續的目的。20126月,經過三個學期,共有3所學校12個班級,300多名學生參與淡水河左岸的校園、社區與水岸空間,親身體驗踏查與訪談完成走讀任務。20127月,為促進淡水河左岸在地環境守護的力量,荒野擴大舉辦淡水河左岸學校教師研習,藉教學模組分享與實作課程,提供教師參與及瞭解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
兩天的研習營相當緊湊,課程開始由理事長阿孝老師生動的圖文分享淡水河的生態願景,接續介紹左岸走讀行動的多元學習教案,包括「世界綠色風潮」介紹國際綠色生活地圖的行動力;「小蝸牛去旅行」以蝸牛的步伐認識環境;將自己縮小化身為「毫髮人」,進行微棲地生態觀察體活動;第二天的「我在左岸發現綠生活」,透過闖關的方式,以綠色思維來檢視認識八里左岸的人文生態景點,理解與反思環境演變的歷程;認識綠活圖ICON,思索討論尋找永續生活的可能;從個人觀點出發,到團隊合作完成繪製綠色生活地圖,短短兩天的研習營,讓學校教師打開環境的覺知力、思考力與行動力,並且討論將走讀行動融入學校課程的可能性。
整個教師研習營最精彩的莫過於課程尾聲的座談會,邀請曾經合作的忠義國小三位及大崁國小一位老師前來進行經驗分享,老師們對於綠色走讀課程的回饋如下:
「開始的合作動機只是想嘗試不一樣的課程,也很擔心孩子們無法完成目標,沒想到這些荒野老師比我們還會上課,也有孩子回應這是6年來他們最難忘的課」;「這10堂課更是提昇孩子環境敏感度的重要契機,對環境有所感覺才能形成環境行動的基礎;更因這課程,孩子學習互助合作、學習討論、學習探訪的細節與準備,更有孩子在過程中嶄露自己的特長因而建立信心,這些都不是校內課程中容易達到的目標,可是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學習的」;「老師們自己也放下平常嚴肅的形象,和學生們一起體驗生態遊戲,不知不覺中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尤其最後班級大PK賽,老師們全心投入,更激發出孩子無限的創造力與多元的展現,分享會上里長的參與,正是引導孩子學習參與公民行動的開始」。

老師們參與後的真切分享與肯定是意外的驚喜,給予走讀行動團隊最正面的激勵。事實上,老師的參與度才是此計畫的重要關鍵,老師們以身示教的投入和全力支持,更能帶動全班一起合作學習的正向學習氛圍。藉此,特別表達感謝參與的老師們,在教學時間外願意撥出時間給孩子和自己不一樣的選擇,讓我們有機會種下希望的種籽。

無論如何,環境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人類價值觀改變,影響社會及生活方式結構性的改變,因此必須從社會及個人層面的反思與改變來解決問題。環境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類社會導向永續發展,期使能發展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必須從生活實踐開始。因此,課程規劃主要由藉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擁有深刻的學習和體悟,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才能誘發採取行動,以提升整體環境的品質。

隨著近年八里左岸的發展、五股濕地重現生機,以及三重忠孝碼頭的開放,淡水河左岸的居民,有了越來越多與河川親近的機會。透過「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教師研習營」,期能邀請了更多學校老師、民眾從生活經驗中思考探索,居住於淡水河畔的我們與淡水河的關聯,因瞭解而關心,因關心而願意選擇最友善的生活方式,創造讓環境更美好的更多可能,希望透過越來越多師生、民眾的共同努力,讓淡水河變成一條流淌在你我生活與心靈裡的河流。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志工分享-集美國小行動篇(下學期)


綠色走讀自2010年在淡水河左岸展開,這學期來到位於三重區集美國小,典型的都會型小學。很幸運的獲得集美國小惠方老師及寧一老師的大力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集美國小進行為期一年的走讀行動。集美五年級二個班級小朋友,走讀行動從認識「走讀」到參與「行動」,認真踏實的完成了。

綠色走讀行動的初衷,即盼望著孩子藉由走讀能認識自己生活及成長的地方,進而因覺察瞭解環境後,能因關心或參與,能有所行動或願意改變,讓所居住的環境更為美好的行動方案。這是一個藉由參與式學習,藉由行動過程,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期望讓孩子擁有深刻的學習經驗,並能產生自發的行動力。經過各方評估後,這學期選擇的行動地點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校園-集美國小。

行動篇中,為引導孩子對行動計畫的深度思考與討論,鼓勵孩子勇於想像、刺激多元思考及開放性討論。剛開始,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與計畫,常讓志工老師們心裡捏把冷汗,但是還是得耐心引導以加深其思考。在循循善誘的課程設計中,引導孩子對行動目標與執行細節的充分討論;並透過小組協商與討論完成規畫,並向全班作方案報告,由各組同學提供不同意見與討論,從中學習聆聽多元的觀點。經過共同討論過程,有些孩子因計畫不夠周全,首先就發現無法說服自己;也有的孩子因共同討論時被提問的問題考倒,而當場愣住不知所措;這番激烈討論的過程,反而讓他們愈戰愈勇,孩子們發現原來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忽略了現實面,經過共同的討論,會讓思考更細緻,計畫更周全,這經驗讓孩子的思考模式,跨越了以往的慣性,是合作學習的開始。

計畫方案經過2個月不斷的討論與修正,直到確認方案設計並將之付諸行動,這段行動過程中又讓孩子經歷了從挫折中學習。因孩子的想法單純,缺少自己動手做的經驗,習慣於凡事都找替手,且往往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在對外的溝通與請求支援上,孩子才深切體會到,原來服務做事也是要尊重對方才能獲得同意;原來開口找支援是需要智慧與勇氣;原來執行工作時是不可以一意孤行的,也非一蹴可及,孩子們又經歷了知易行難的深刻體驗。

孩子的行動方案有關心校園整潔的撿拾垃圾行動,美化校園的花圃維護行動及校園廢輪胎的改造計畫,甚至也有為宣導維護低年級遊戲沙坑的整潔與安全,嘗試自拍宣導短片。孩子在行動過程中,曾經有過無數次意見相左的爭執,但孩子學會了溝通與協調;對外碰壁時也懂得改變、修正後再試。各組的行動方案執行成果並非走讀行動的重點,重點在於孩子願意發現問題後的探究與行動、在挫折中一試再試的努力,這才是綠色走讀行動最大的成就感與感動。

分享會上,孩子發表了各自的深刻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孩子們真誠的道出:在行動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會想辦法找出解決方案;當自己由批評者轉換成被質詢時,才知道原來「說得比較容易,動手做才是最難的」;行動過程充滿喜怒哀樂,但也完成了一些挑戰;因為完成了任務,給自己很大的信心。

陪伴一年導師惠方老師為綠色走讀行動下了最好的註腳: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動機會,孩子們不會仔細觀察學校的偏僻角落,而只是對於這些角落視而不見;孩子們不會知道自己能夠付出行動以改善空間,而只是認為校園維護管理是大人的事;孩子們沒機會全程執行自己構思的計畫,而只是天天重複著上課、考試、玩鬧;孩子們不會知道原來付諸行動後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錯誤需要收拾,而只是天馬行空的以為自己所想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成功(或者大人就會幫他完成);我相信還有許多微妙的收穫,在學生的心中泛起漣漪(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

惠方老師還分享:當我帶著小朋友到後操場行動時,看到低年級小朋友三五成群的拿著塑膠袋,在後操場滿場撿拾垃圾,想要跟高年級大哥哥、大姊姊領獎品,內心感到驚喜,大哥哥大姊姊的影響力悄悄的散播出去了。而孩子挖土時,看到蚯蚓、馬陸哇哇叫著,雖然嚷嚷著很害怕不敢看,但是寫環教日記時,卻仔細的描述出馬陸的斑紋及部分蚯蚓身上有紅瘤。之前還不敢脫鞋子跟著我去踩落葉的孩子,現在卻趴在輪胎周圍,塞著小石子及泥土。拍短片的那群人,從寫劇本、掌鏡到完成剪輯,全部都是自行分工完成,雖然這樣的短片離可以到低年級播放的程度還差一大截,但我樂觀的想著:只要再多點時間討論修飾,仍有機會產出更高品質的短片。

在分享會上,看到孩子們發表各種深刻的學習經驗,務實的內容及充滿自信的表現,走讀行動的志工們在台下讚賞著孩子們的表現與轉變,為孩子們、也為自己這一年的學習與付出而心裡充滿了驕傲與感動。


組員彼此分享意見,共同評估並表決環境行動主題

埋在土裡的輪胎都壞掉了,小朋友容易絆倒,
我們一起到現場勘查,共同想辦法解決

發現環境行動沒想像中容易啊!
會遇到好多困難,要一起討論克服

五年十五班用手繪簡報跟大家分享環境行動過程與心得

志工分享-集美國小走讀篇(上學期)


每個學校各有自己所屬的校風,每個班級氣質也會有所不同,今年與集美國小合作的班級,一個班級是文靜有禮貌,另一班級則較為活潑。孩子對於新的活動內容皆很專注,互動熱絡,2位老師對孩子都很有耐心又愛護孩子,對於能讓孩子多樣學習的機會,老師都會積極參與,陪著孩子一起學習,真是一群幸福的孩子。

戶外觀察活動時,有男同學整個人貼緊地面仔細瞧草皮內容物,說聞到了草皮芳香清新的草味,一點都沒有都市小孩嫌髒、噁心的樣態;戶外活動引導孩子欣賞落葉、動植物,觀察不同的環境生態,原來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其規序。有些孩子的觀察力及邏輯很強,很快就連結生態系的概念。現在的孩子普遍對大自然的一切習以為常,須更多的時間、技巧引導觀察及欣賞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而探索與破壞的拿捏,則是我們須為孩子釐清的必要。

多次透過小組討論引導孩子思考,在每次的資料整理討論時很是熱烈,有些孩子已探討到環境與動植物的關係,雖現在很容易上網搜尋到各類知識,但知識與實際的結合仍需要親身的體驗,若再經由對話討論,就更能將知識與經驗結合內化。

經過數次的上台分享報告經驗,已有孩子會主動上台分享,台風更是落落大方;也有負責紀錄的孩子快速有條理,資料的蒐集整理完整而齊全,全因分組共同學習,孩子能找到自己所長得以發揮,因被肯定而建立自信,令人忍不住用力按讚。

孩子最期待的是校外的社區踏查活動,活動前細細的叮囑訪談技巧及禮儀,孩子皆能吸收並實踐。踏查訪問過程,在地耆老的知無不言,言而不盡,為在地的人文歷史做了最佳的見證;有些店家也表現及大的善意,極盡所能的介紹,為孩子加油,這些都給足了孩子極大的信心。經由社區踏查與訪談,孩子對生活所在的社區有更多的發現與瞭解,原來自己的生活所在地,在街道巷弄中有著許多以前所不知的人文故事與小驚喜。

踏查後的繪圖整理,孩子的全心投入,為成果分享會而努力,不論是分工還是合作,孩子都已能和諧的共同完成;班際分享大會,孩子更是卯足全力做準備。多次的上台經驗,孩子已能掌握上台報告技巧及內容,面對群眾能大聲禮貌而不退怯,每次的進步,亮麗的表現,在在都說出了孩子有很大的進步。



也發覺都會型區域的孩子對生活所在地較缺乏熟悉與熱情,比較昔與今,都會區域的孩子,生活已由從前的社區野放而演變到現在是家裡、安親班及學校的三點圈養,孩子與社區的連結,是需要透過引導而建立的。反而較偏鄉地區的孩子與社區是較親密熟悉的,也許這也是另一種的城鄉差距吧。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綠色走讀行動篇心得分享-集美國小515班小朋友




董尚霖:
  下學期,協會的老師們教我們進行美化校園的活動,我們第四組經過討論後決定為後操場盡一份心力,我們先去問總務主任,但我們屢戰屢敗,最後,總務主任讓我們對其中一個輪胎進行試驗,過程中我們有對一些地方進行變更,最後,經過幾個禮拜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在綜合課時,我們上台報告,並且觀察別組和二班報告的結果。
  在這一學期當中,我學到協會追求的理念以集團隊合作的態度,在荒野課的學習讓我感觸良多,增加了我對環保的認識,希望能將這份環保意識帶出去,我希望能將協會的活動推廣給全校,讓他們了解到協會的理念,並且希望能一同深入探究協會,進入荒野保護協會的世界裡。

陳豐其:
  上學期的綠色走讀行動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採訪和畫地圖時,在採訪光明里里長的時候,里長很大方的拉椅子給我們坐,接受讓我們拍照、攝影、我們也問了里長很多問題,例如淡水河以前就這麼髒嘛,里長說不知道,後來里長的爸爸回來了,我們就問他同樣的問題,里長的爸爸就說,以前淡水河很乾淨,河裡面有很多魚,他常常去那裡找魚回去就可以煮一餐了。採訪完我們就回來集美國小準備開始畫地圖了,畫地圖時雖然我們發生了一些爭執,但最後都經過討論,意見就相同了。
  我覺得這次的環保行動很有趣,也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如果下次還有這種活動我一定還要參與。

劉士銓:
  下學期的活動是「校園改善」,是先觀察學校地形,再經過無數的討論,總算是討論出一個地點,還有荒野的老師提醒這次不會再是天馬行空,而是規劃經過總務主任同意後才能進行的行動,我們決定拍短片向低年級講解:不能把沙子播到旁邊的地板,不然害人跌倒,後果一定不堪設想。
  五年級這一年,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要謝謝所有老師一路陪我們大家走到這邊,在有困難的時候,引導我們要怎麼解決;在我們還沒有學到那麼多知識的時候,努力教導我們;在訪問的時候,跟我們說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也謝謝導師安排我們上這些有趣的課。

李軒宇:
  在採訪和走讀的時候,我們有去訪問了很多老店,也知道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地方,而這些活動都很好,因為可以更進一步的認識這塊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
  現在我們的計畫已經成功了,也順利得讓長不好的花圃長得很好了,現在,我希望可以把這個活動繼續推廣下去。

王韋凱:
  到了下學期,我們想的提案是在輪胎底下放土,讓跑或走過去的人不會跌倒,而且下與時水也不會滿出來弄溼衣服、褲子、襪子還有鞋子,健康中心的衣服就可以捐出去給需要的人,學校也不用花錢去買醫療用品,省下的錢就可以買新書,修理學校的器材,小朋友就不會因為在那裡玩樂而受傷。
  我學習到許多保護環境的方法,這個活動也讓我了解淡水河以前的模樣,和現在的樣子,及淡水河對我們重要性。我很喜歡這個活動,我很希望下次還能再有這樣的活動讓我參加。

曾柏瑋:
  這次的走讀行動讓我知道學校旁有很多地方我都沒去過,甚至沒看過,經過了這次的走讀行動擴大了我的視野也增了我對三重早期的知識,經過這麼多的努力,也是有成果的,看來我這個五年級也沒有白過,終於要升上六年級了,不知道還有什麼事可以做?我的心裡好期待。

吳昀瑾:
  五年級的生活多采多姿,其中「環教行動」令我最印象深刻。還記得上學期時,在老師指導下,我們開始計畫所有行程;我們到外採訪相關人士;我們總是會有所紛爭,尤其是到了上學期末的「分享」階段時,我們必須要在短暫的時間內盡全力的想要如何介紹我們所畫的那張圖,雖然最後的勝利不是我們這組,但這次的經驗卻讓我更努力去做事,也讓我更專注在這樣的事情上。
  這個學期,我們做了更有意義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讓我來告訴你,這次我們開始行動了。首先,我們在學校「參觀」,找出我們想要改變的地方。第一次報告時,我們和另一組要實施的行動地點相同,做的事卻不同。所以接著,我們二組一起討論,決定要合作一起拍影片。後來,我們就開始拍影片了,我的責任就是擔任「導演」,第一次和大家一起拍影片,這樣的體驗可真新鮮,之後我們要到各班去宣導,雖然不知結果如何,但是我們還是很有信心。
  這次能夠參與這樣的活動真得很值得,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但是讓我了解了很多有關我們社區許許多多重要的事情,更提升了我的觀察能力、解決能力、發表能力、領導能力等。我希望升上六年級時,還能有這樣機會,讓我們能夠做得更好。

楊語翎:
  五年級下學期我們要先討論在校園裡實施環教行動的計劃,我們討論出的環教題目是:移除後操場的輪胎,但是在我們要去問總務主任時,發生一個悲慘的結局,教室主任拒絕我們的想法,使我們感到非常的傷心,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可是我們永不放棄,一直拜託主任,主任只好同意讓我們實驗一顆輪胎,而且那是用泥土和石子塞進輪胎哩,而不是挖掉輪胎,最後我們都完成後老師要我們一人畫一張圖,結合成一份簡報,接著上臺發表,那也是我們最後一次見到荒野老師。
  我覺得老師安排的這一項活動很好玩又有趣,我從沒上過這麼有趣的課,真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謝謝各位荒野老師。

郭敬筠:
  我很謝謝荒野老師教導我們國、數、自、社、英之外其他的知識,要不是老師有幫我們安排這種活動不然我們人雖然生活在臺灣,可是卻不知道我們的海洋、森林、樹木等已經被破壞了多少,所以真的很謝謝老師和荒野的老師那麼的有耐心的教導我們。

薛苡彤:
  這學期老師讓我們參加綠色生活地圖,其中主要的成果就是畫──綠色生活地圖。一開始我們覺得很難,但經過老師再三的教導,讓許多人慢慢了解,再經過許多個月,終於來到我們的踏查,大家即緊張又開心,每個人都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在這個路途中,我們訪問了里長、店家,還拍了許多照片,而這些這片代表了臺北的的種種變化。而我們也即將要將它畫在我們的地圖上,在繪圖的過程中,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快樂、悲傷、生氣但我們都一一克服了。到了要報告的那一天,我們拿出了最好的準備,雖然不是第一名,但是我們都很高興有這個活動。
  下學期,我們又有了另一個目標,就是──綠色行動,我們將要改變一個我們覺得校園中需要補強的地方。我們選了後操場的輪胎區,原因是因為那里的輪胎有些都很軟,很容易讓小朋友受傷,我們先去問主任,但主任說那是學校的財產,所以不能移除。於是我們又想在輪胎的下面填上小石子,這次我們再去問主任:主任說我們可以實驗一顆,所以我們很開心。本來我們是要使用石子,但因大小不同,所以改成泥土,有時會挖得好一點,但下雨過後就浸泡於水裡,有時我們會吵架,但都會和好,在幾個月後,我們和二班一起報告成果。荒野老師們說大家都很努力,我們很高興,希望六年級還會有活動。
  在這個學期中我們學到了關於綠色行動方面的許多知識,除了讓我們了解到現在的困難之外,也讓我們學習到如何幫助地球,所以我們很開心有這次的活動。

吳倩:
  這學期的活動──校園改善,是要我們先觀察學校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討論出來後再和老師們討論,但是後來第1組和我們這組(第3組)要改善的地方一樣。第1組的想法:把沙坑裡的沙子移走,再放上木板,以後可以放書包,而我們這組的想法:也是把沙子移走,但不一樣得是我們要撒上一些土,最後在眾些植物。後來我們2組老師的幫助達成共識──拍短片,大家的想法是拍短片向各位大小朋友們宣導不要將垃圾丟進沙坑裡面或將沙子,最後66日那天全班要將過程發表給荒野保護協會的老師們和52班的師生們看,2班發表完後我覺得這實在太有趣了!

  我希望6年級還會有荒野保護協會的老師來上課,因為上這些課讓我瞭解更多我不知道的事,也讓我做到了以前不敢做的事。